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劳动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进行解答,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,指出其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该指导纲要适用于大中小学各学段,内容涵盖劳动教育的目标、内容、实施方式等。负责人表示,劳动教育将融入日常教学中,通过实践、体验等方式,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,增强劳动意识,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。
本文目录导读:
教育部教材局正式发布了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,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,针对该纲要的实施背景、目的、内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,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进行了详细解答。
背景与目的
负责人首先介绍了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的出台背景,当前,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的发展阶段,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,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加强劳动教育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,该纲要的发布,旨在明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、内容、实施途径和评价方式,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的全面实施。
负责人详细解读了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的主要内容,纲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定位,即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,在大中小学阶段,劳动教育应当与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相结合,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、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。
纲要还规定了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,包括日常生活劳动、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方面,负责人强调,日常生活劳动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;生产劳动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工业生产过程,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;服务性劳动则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方式。
实施途径
负责人表示,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应当多样化,学校应当结合实际,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,如校园劳动、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等,家庭和社会也应当积极参与,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。
评价方式
针对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,负责人指出,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,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,评价应当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态度、劳动技能、劳动成果等方面,避免单一评价方式带来的片面性。
未来发展方向
负责人表示,未来教育部将继续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,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能力,还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,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劳动教育,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。
问答环节
在问答环节,负责人就记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,如关于如何保证学生的安全问题进行劳动教育的问题,负责人表示,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,应当制定完善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,确保学生的安全,又如关于如何调动家长的参与问题,负责人建议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、家长学校等方式,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,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劳动教育活动。
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的发布,为我国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支持,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,我国的劳动教育事业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。